我身边还是能找到不少例子的。我有四个姑姑,只有大姑选择了读书当了老师,虽然只是普通的农村小学老师,后来,两个表哥都是大学生,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可不一般,一个表哥成了政府公务员,官不算很大也算有头有脸,儿子后来是律师,挺有出息,另一个表哥,是律师,女儿是一路学霸,清华研究生,现已工作。其他三个姑姑都是普通农村妇女,子女后代也都普普通通,没有特别厉害的。

当然,接下去的路怎么走要靠她自己。而我姐他们就一言难尽了,子女的生活也相对不容易。初中同学中,当年爱读书考高中考大学的,目前大多混得不错。初中毕业就工作的那些,虽然也有特殊混得相当不错,但毕竟是极个别的。同个村子,也是这样,改变了命运的靠的都是读书。不过,这是六十,七八十年代、九十年代的例子,读书改变命运比较明显。现在情况似乎有点不一样了,但无论如何,我觉得多读书多学知识,总是有用的。

宋·王辟之《渑水燕谈录》:“太宗日阅《(太平)御览》第三卷;因事有阙(缺);暇日追补之;尝曰:开卷有益;朕不以为劳也.”朱熹:大抵观书先须熟读,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。继以精思,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,然后可以有得尔。至于文义有疑,众说纷错,则亦虚心静虑,勿遽取舍于其间。先使一说自为一说,而随其意之所之,以验其通塞,则其尤无义理者,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。

大率徐行却立,处静观动,如攻坚木,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;如解乱绳,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。此观书之法也。凡读书,须整顿几案,令洁净端正,将书册齐整顿放,正身体,对书册,详缓看字,子细分明读之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,不可误一字,不可少一字,不可多一字,不可倒一字,不可牵强暗记。只要多诵遍数,自然上口,久远不忘。古人云,“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。

举一个的反面例子表明读书的重要性《伤仲永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写的,文中主要讲的是仲永由神童变为普通人的经过。仲永五岁那年,就能“指物作诗立就”,可见他的天资比一般孩子高得多,但后来却“不能称前时之闻”,以致七年后,仲永竟“泯然众人矣”。导致最终结果的原因,王安石认为“受之天”固重要,但“受于人”更重要,如没有“受之天”又没“受于人”,那样的人连普通人都不如。
儿时的仲永就如“玉”,而导致“不成器”的根本原因就是后天没有受到教育,而罪魁祸首就是仲永的父亲,因为他只图眼前利益,不为儿子的将来着想。联想到现今社会中,这样的家长还不少,自以为孩子天资聪慧,便不让孩子从基本知识学起,最终既荒废了孩子的学业,又耽误了孩子的一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