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唐宋八大家里面,王安石的官做的最大,并主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化。作为一名文学家,他的散文写的好,因此被列入唐宋八大家,他的诗同样出彩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,一个绿字,成为千古名句,王安石字介甫,号半山,抚州临川人。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、改革家,王安石自幼聪颖,酷爱读书,过目不忘,下笔成文。

景祐四年,王安石随父入京,在古代读书人以文会友是最常见的方式,王安石以文结识了同样随父入京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,而曾巩又把王安石的文章推荐给了欧阳修,欧阳修读后是大加赞赏。庆历二年,王安石凭借着过人的才华考中进士,据史料记载,考官本来是打算把状元给王安石的,但是因其答卷中有孺子其朋,让当时的皇帝宋仁宗有点反感,所以就只给了他一个第四名成绩。

王安石(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),北宋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字介甫,晚号半山。北宋临川(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)。仁宗庆历进士。嘉佑三年(1058)上万言书,提出变法主张,要求改变“积贫积弱”的局面,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,神宗熙宁二年(1069)任参知政事。次年任宰相,依靠神宗实行变法。

因保守派反对,新法遭到阻碍。熙宁七年辞退。次年再相;九年再辞,还居江宁(今江苏南京),封舒国公,改封荆,世称荆公。卒谥文。他聪明好学,经由科举而踏上仕途。王安石是个饱读诗书、政治思想十分活跃的人,他一直有学以致用的愿望。从他考中进士,被派往扬州作幕僚开始,到从江东被召入朝。王安石一共在外路州县做了16、7年的官。这些年的为官使王安石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,对政治、经济、社会制度等方面的认识更为深入,同时,革新的思想也更清晰和具体了。

嗯,应该是《游褒禅山记》。王安石的散文一般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,语言简炼、朴素,立意非凡。如:《答司马谏议书》剖析了司马光反对新政的言词,言词精炼、委婉、坚决,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。《读孟尝君传》分析历史事实,驳斥了孟尝君养士的传统观念,畅谈如何才算“得士”的问题。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性居多,多是针砭时弊,根据深刻的分析,提出明确主张,说服力较强。

王安石是以政治家自许的,他的文学观点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。他说:“所谓文者,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。所谓辞者,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。诚使巧且华,不必适用。诚使适用,亦不必巧且华。要之以适用为本,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。”(《上人书》)可见王安石虽然不排斥文学的艺术性,但他更重视文学的实际功用。王安石的散文大多是直接为其政治服务的,这此作品论点鲜明,逻辑严密,有很强的说服力。
又如他的学术论文《周礼义序》、《诗义序》等,都是为配合新法而推行的新学而作,也具有同样的特点。王安石的短文更能体现其散文的个性风格,那就是直陈己见,不枝不蔓,简洁峻切,短小精悍,如司马光的《与王介甫书》以3000字的篇幅指责新法,王安石的《答司马谏议书》则以380字的短书作答,集中笔墨对司马光信中关于“侵官”、“生事”、“征利”、“拒谏”、“招怨”的五点指责逐条批驳,语意廉悍,文笔犀利。